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论湘西苗语ABB重叠式形容词及其类型学特征

    吴秉承;石春燕;

    从分类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分析湘西山江苗语ABB重叠式形容词,认为湘西山江苗语ABB重叠式形容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形容词A与叠音状词BB之间不能添加其他语法单位,是一个结构紧密的复合词。跨语言考察显示,形容词与叠音状词经历了由短语向词过渡的词化过程,湘西苗语ABB重叠式形容词在不同地域上形成词和短语的不同用法,与形容词和叠音状词词化的不同阶段有关。

    2024年09期 v.40;No.28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_高等教育学

  • 教学法教师的TPACK能力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罗泳;张录文;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探讨了英语教学法教师TPACK能力中的各个能力因素——英语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以及整合能力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对英语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构方程模型(SmartPLS 3.0)分析发现:教学法教师的CK、PK、PCK和TPK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表现有直接积极影响,其中TPK的预测力最大,影响程度最高;而教师的TK和TCK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表现不具有显著影响。

    2024年09期 v.40;No.280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机化学“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成效——以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

    文君;武汉清;李艳莹;

    针对无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中心”实现难、知识点“散”联系难及“理科思维”教学互动难三大难点问题,教学团队进行了“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部分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建立多元互动课堂,通过生活化教学、任务与问题驱动、学生评讲作业、微课与思维导图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课程考核重视学生参与,增加过程环节的评价。通过创新实践,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的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得以提升,语言表达、团队合作能力得以加强,个人自信与专业自信得以增强。

    2024年09期 v.40;No.280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_课程与教学论

  • 基于OBE理念下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杨士伟;王小红;毕文杰;郑斌;朱金苗;米紫萌;吴家玲;张雪燕;

    从传统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存在的时间限制、经费限制,以及偏离试验实践教学的目标等问题出发,基于OBE教育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内容,提出串联式的课程设置,并结合现代技术和设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将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了自己主动学习的精神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2024年09期 v.40;No.280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_教育政策

  • 贵州“双减”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对策探析

    熊灿;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习作业和校外培训辅导的负担,进而促进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发展。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然而,现有文献更多关注政策的理论分析和具体执行措施,对政策实际效果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贵州省作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政策实施前后的教育环境变化及学生反应和适应情况,以此对“双减”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研究结果发现:贵州省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教育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学生负担减轻。然而,研究也揭示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增强减负效果、持续提升政策实施质量的策略建议,以确保政策效应的持久性,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09期 v.40;No.280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 王士禛神韵说的词学渊源

    刘深;楼天盛;

    王士禛神韵说自有其词学渊源。就填词实践而言,通过前期与后期词学实践的对比,发现王士禛的词学创作正是在早期神韵宗尚和趣味的不断肯定下实现的,且其词学实践与早期的神韵诗论“典、远、谐、则”的要求呈现出一致性。考其词论构建,其词学理论著作《花草蒙拾》上承早期的神韵宗尚,又不断建构完善,呈现出早期神韵宗尚从“言”“象”向“意”的转变。从转型需求来看,王士禛神韵说的词学渊源,是在基于词体独特地位及诗词交互的认识下,受家学传统、社会风气、文学群体等因素影响,企图于实践中探寻出文学创作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平衡之法。

    2024年09期 v.40;No.280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末贵州进士石赞清殿试卷考述

    吴明林;谭小华;曹得才;

    石赞清是清末贵州名臣,为道光十八年(1838)科举进士,其殿试卷原件辗转海外,今完整保存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针对道光皇帝提出的风俗教化、积聚存储、指挥训练和选贤任能四项策问,石赞清在殿试策对中条分缕析,建言献策,体现其济世匡时的政治谋略。通过对石赞清科举殿试卷进行考察分析,挖掘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可以窥探清末时期的政治状况、经济政策、学术思想及教育水平,从而体现殿试卷珍贵的档案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2024年09期 v.40;No.280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分析

    谢世坚;陈沙君;

    莎士比亚戏剧中蕴含大量生命和死亡的隐喻语言,其中《哈姆雷特》中的“死亡”隐喻表达尤为丰富。在认知隐喻学视域下,对《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莎士比亚在“死亡”意义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且剧中“死亡”隐喻多为本体隐喻,其源域十分丰富。此外,“死亡”隐喻源域的选择和隐喻映射的过程与说话人的切身体验和死亡态度紧密相关。探究莎剧中“死亡”隐喻的内部结构能够搭建准确理解其戏剧主题和深层内涵的认知桥梁,同时也揭示了概念隐喻在塑造人类认知思维和丰富文学语言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2024年09期 v.40;No.280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研究

  • 高中生家庭支持、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张金勇;罗凯;王雯颖;

    为探讨高中生生活事件、家庭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采用家庭支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与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081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家庭支持、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两两呈显著相关;(2)积极应对在家庭支持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显著;(3)消极应对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研究表明:高中生家庭应给予他们更多支持与关爱,尽力规避负性生活事件在此阶段出现。

    2024年09期 v.40;No.280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设计学研究

  • 基于符号理论的地域性建筑装饰特征与传承研究——以皖中巢湖柘皋古镇为例

    黄成;阮昕妍;

    符号是文化与历史的浓缩。建筑符号即地方文化历史反映在人类生活容器上的印记,是建筑装饰高度抽象的表达,它承载着建筑美学与文化的丰富意涵。以皖中地区典型的传统古镇巢湖柘皋镇为例,立足于符号理论,结合地域性建筑的形式审美、民俗观念等装饰属性,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纹样意义及其人文地理观念,并从守正创新的实用价值出发,融合当代审美内涵,提出更新设计策略,以期为江淮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转译与实践提供新的思维和路径。

    2024年09期 v.40;No.280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