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碧方;滕绍泽;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以“大心”为主体,强调良知的感应发动能够实现人与宇宙万物的连接融通。李材站在反思批判阳明后学的立场上,通过改订和重新诠释《大学》文本,对“修身”一目做着重发挥,从而构建起了新的理论框架,以“大身”取代了“大心”在万物一体中的主体地位,使得王阳明的一体观在理论主体、功夫次第、实践落实三个层面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理论发展一方面来自李材对王阳明与程朱等理学学者的综合反思,一方面也隐含了其对晚明社会沉重现实的深切关怀。
2025年05期 v.41;No.288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宪平;周美琪;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维度为剖析数字化背景下的劳动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在数字时代,劳动异化呈现出新形态:劳动产品的异化表现为数据商品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体现为算法控制,类本质的异化体现为劳动者的创造性活动被降格为工具性实践,人际关系的异化则表现为社会关系被物化为交换逻辑。为消解这些异化,可以从技术治理、分配正义与教育重构三方面进行探索。技术民主化与算法共治能够打破资本垄断,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以数据红利再分配矫正剥削逻辑,而劳动教育能够重建劳动者的批判意识与主体能力。这些路径既回应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命题呼吁,也是对平台资本的辩证扬弃,旨在推动劳动从异化状态向自由自觉活动回归。
2025年05期 v.41;No.288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添乾;
治理者“正己心”,是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治理原则。在阳明心学视域下,基层治理本质上是治理者心之良知作用于治民的一种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活动,其良政善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政之“心”的端正和清澈。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为逻辑理路,王阳明主张基层治理者“正己心”要聚焦明心、尽心、用心等视角,锚定“明明德以亲民”的修治方向,遂行“求尽吾心”的履职担当,着力培树秉心理民的心性能力,以德性之知、诚心正念促明德亲民、尽心为民、勤政爱民;同时注重外在之“物”对“心”的影响,善用“物”的手段促进治理者“正己心”。这一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基层治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5期 v.41;No.288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