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服饰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实践——以藏羌彝走廊民族服饰为例

    徐兴美;

    民族服饰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和动力源泉。藏羌彝走廊是藏族、羌族、彝族等民族聚居区,区域内各民族服饰汇聚一体,形成多元且相互融合的服饰景观。以该地区服饰为对象,聚焦民族服饰文化互鉴、融合与多元一体的具体内容,探析该地区服饰上呈现共同体意识的成因及价值,积极探索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激发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2期 v.41;No.28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人文视野

  •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态向度及其当代启示

    佟明燕;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展现了鲜明的生态指向,这种生态指向既是对生产力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内在规律的揭示,也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马克思基于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系统剖析了生态环境、自然规律以及资源条件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分析了人的需求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劳动实践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架构起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反生态性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向生态化转向这一现实必然性的论证,并在考察生产力历史性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革新与质态跃升方面的建设性效应。马克思对生产力生态向度的揭示,对于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和现实启示。

    2025年02期 v.41;No.285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完美的巨人:论莫洛亚《雨果传》中的传主形象塑造

    叶健;

    在莫洛亚的众多传记作品中,《雨果传》是最能代表其传记艺术的作品之一。他在刻画雨果形象时保持审慎的写作态度,不仅忠实呈现雨果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还通过描写雨果的政治活动表现其人道主义精神,试图还原一个复杂、立体且真实的雨果形象。莫洛亚认为,生活中的雨果并非完美无瑕,但他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总之,通过对雨果的情感经历、文学成就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呈现,莫洛亚塑造了一个虽不完美但却堪称伟大的巨人形象,表达了对传主的崇高敬意,也体现了他对传主形象真实性的艺术追求。

    2025年02期 v.41;No.285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新探

  •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

    孙雪连;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江苏省某省属师范院校大一、大二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了解度、满意度和在校学习投入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结果发现:定向师范生的政策了解度、政策满意度、学习投入和教师职业认同处于较高水平;定向师范生对政策的了解度、政策满意度和学习投入均显著正向预测教师职业认同;政策满意度在政策了解度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政策满意度、学习投入在政策了解度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应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应持续加强对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宣传,强化对乡村教育价值的教育引导;师范生培养院校应调整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025年02期 v.41;No.285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面向高阶能力的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PLC实验项目为例

    张敏;陈东旭;

    培养学生高阶能力是教育强国的基本举措。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通过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面向高阶能力的项目式教学模式(PTH),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质量保障融为一体,以PDCA循环保障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高阶思维,以立德树人促进高效反馈。可编程控制器(PLC)“数码管控制”项目教学实践检验表明,PTH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

    2025年02期 v.41;No.285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生成式AI时代数据伦理教学的“破”与“立”

    王娟;

    生成式AI技术在驱动传媒业新一轮变革的同时,亦引发了深度伪造、隐私侵犯等伦理问题。相关研究提出,应进行新媒介素养的养成与升级予以应对,但它们大多停留在自上而下的理论框架式分析与自下而上的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前者在具体应用中缺乏灵活性,而后者缺乏通用性和系统性,二者未形成有效的对话与系统性整合。此外,作为新媒介素养基础支撑,即数据伦理素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这一现象,研究通过分析数据伦理教学的前沿实践,提出可采用社会技术教学法来有效加速生成式AI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与迭代。

    2025年02期 v.41;No.28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旅游文化

  • 城镇化背景下贵州侗族非遗的保护困境与纾解对策

    姚莉;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空间分布、类型、级别、保护状况等方面梳理贵州侗族非遗资源的现状,并从文化环境、文化认同、传承主体、政策制度等方面分析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困境。基于此,城镇化建设中贵州侗族非遗保护的纾解对策有:在重视人居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在重视完成“规定性”发展指标的同时,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在重视高效益产业培育的同时,加强对非遗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在重视非遗项目的管理的同时,重视对各类非遗传承人的引导与培育。

    2025年02期 v.41;No.285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徽州三雕艺术在虚拟现实中的运用研究

    王永虎;杨广红;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聚焦于徽州三雕艺术在虚拟现实中的再现,深入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再现中的应用,分析了沉浸式体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提出了徽州三雕艺术在虚拟现实中的再现策略。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将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旨在建立现代与过去的桥梁,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不仅有助于维持文化符号的多元化,而且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2025年02期 v.41;No.28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学术广角

  • 论黔东苗语的反预期表达及其标记的来源

    张成;

    黔东苗语反预期表达比较丰富,通过一系列的语法手段或语义关系体现出来,使得句子内部或分句之间的语义产生对立性。语用上,反预期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句子中具有强调或凸显功能,具有“惊喜或意外”“批评或责怪”“惋惜或遗憾”的情态功能。反预期标记的表达比较丰富,通过连词、疑问词、副词等修饰,也可以通过句义表达。反预期标记主要有3个来源,其一为虚词表达,经历了实词语法化的过程。其二是短语词汇化,通过重组和固化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也有所差异,通过类推和重新分析来实现。其三是借用汉语的表达形式,是语法复制的结果。

    2025年02期 v.41;No.285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社会交往模式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

    凌巍;令狐雨薇;

    使用2023年贵州省农民工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差异化的社会交往模式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有效缓解数据不平衡问题。研究发现:(1)相比于与老乡“同质性”社会交往模式,与流入地城市居民“异质性”社会交往模式显著促进了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2)“同乡集聚”强关系社会交往模式比“独来独往”更能促进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与当地居民“异质性”弱关系社会交往模式也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3)“异质性”的社会交往模式对于教育程度较高、更年轻一代的90后以及流入经济较发达地区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促进效应更强。应充分重视青年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行动取向,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应对青年农民工的就业风险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2025年02期 v.41;No.285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王月华;姚恩菊;

    为探讨社交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河南省7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自我效能感(β=0.64,p<0.001);领悟社会支持、社交自我效能感能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β=-0.35,p<0.001;β=-0.24,p<0.01);社交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其效应值占总效应的29.03%。此外,从提升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增强社交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提出干预大学生孤独感的建议。

    2025年02期 v.41;No.285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