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A Study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
谭伟明
摘要(Abstract):
国内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与起步阶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旅游保护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通过探讨古村落的价值、研究内容和布局,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KeyWords): 古村落;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产品;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谭伟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 [2]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J].建筑学报,2001(11).
- [3]业祖润.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1):1-10.
- [4]巫继光,邱灿红.传统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的浅探[J].中国勘察设计,2002(10):6-7.
- [5]邹统钎,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8-86.
- [6]陈腊娇,冯利华,沈红等.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5-59.
- [7]欧阳奎,杨载田.试论中国的乡村古聚落文化旅游资源[J].人文地理,1993,8(3):48-53.
- [8]黄郁成,黄国平.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18(2):73-76.
- [9]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6):66-70.
- [10]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2,17(6):45-48.
- [11]卢松,等.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71-72.
- [12]卢松,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3,26(3):273-277.
- [13]黄成林.西递-宏村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增刊):280-284.
- [14]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47-50.
- [15]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27(6):85-90.
- [16]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1):81-88.
- [17]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6):49-53.
- [18]刘宇.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J].美术大观,2007(6):148-149.
- [19]刘建平,韩燕平.我国古村落保护与古村落城镇化探析[J].生态技术,2007(1):348-351.
- [20]王咏,陆林,章德辉等.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体制研究——以黔县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294-297.
- [21]朱生东,张亲青.徽州古村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探讨[J].衡阳师范学报,2006,27(1):98-101.
- [22]吴冰,马耀峰.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2(l):121-124.
- [23]姜长征,夏娃,翟芸.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13(1):1-4.
- [24]卢松.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及客流特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3.
- [25]彭一刚.传统村镇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6.
- [26]张轶群.传统聚落的人文精神——解读和顺乡.规划师[J].2002(10):45-47.
- [27]张杰.庞骏等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规划师[J].2004,(1):10-13.
- [28]邓洪武,邹元宾.美陂古建筑的文化艺术及其价值——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三[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2):102-107.
- [29]戴志坚,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4):21-27.
- [30]彭守仁.“徽州古民居之奥秘”——论古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安徽建筑[J].1996,(1):27-32.
- [31]陆林,焦华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J].南京大学学报,1995,(2):163-171.
- [32]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8(4):57-63.
- [33]邱国锋.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6):757-760.
- [34]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
- [35]王敏,吴攀升.古村落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浙江金华古村落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61-64.
- [36]雷海燕,赵振斌.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3-77.
- [37]申秀英,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322-325.
- [38]李凡,金忠民.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5):7-20.
- [39]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调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5-109.
- [40]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和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 [41]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6):84-89.
- [42]唐雪琼,车震宇.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以元阳县管口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4,2(3):30-33.
- [43]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4):37-41.
- [44]汪清蓉,李凡.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