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雯;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冯梦龙编辑时加入“京娘自杀”伦理结,体现晚明尊情与风教共存的风气。故事流变实反应故事来源中历史与民间伦理的对立,文学与历史的显影、阴阳二重性与因果伦理的断裂。冯梦龙提出的“情教”作为小说创作的典型策略之一,试图将因果报应这一普遍道德伦理结构与“情”结合,填充文本空隙,使之向传统历史叙事话语靠拢,又制造了新的伦理矛盾与冲突。这启示我们应以伦理学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故事流变与文史互证等研究方法。
2023年07期 v.39;No.266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莉姗;
清代黔籍名臣朱定元凭着卓越的治水疏河才能和勤勉廉洁的德操走出贵州苗乡,仕途三迁,成为治理一方的封疆大吏。朱定元公务之余笔耕诗文,有《静宁堂诗集》存世。《贵州通志》《皇朝文献通考》《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等文献都记载了朱定元的行迹和政绩,诗史互证,可考朱定元宦途数十年殚心河务、精进塘工的经历和约己归正的志节,探索他飘零孤寂、难全忠孝的仕途心态。
2023年07期 v.39;No.266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盛箐;
上巳修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民俗和文化活动,士族文人常于上巳节相聚宴饮,在曲水流觞、祓除不祥的同时相继赋诗以助雅兴。这不仅留下了诗歌作品,还随之诞生了一批以“曲水”为题的诗序作品。从西晋至东晋再到南北朝,这些曲水诗序在体制上,由简短发展至冗长;在内容上,由无甚作意的说明发展至寄托玄思,最后归于称颂太平;在艺术手法上,其对偶、典故、声律的运用技巧不断提高,文体也由散体逐渐发展至骈体。曲水诗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诗序体裁不同阶段的演变特征,与诗歌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我们观察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面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023年07期 v.39;No.266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瑜;史继东;
《西厢记》构建了物理和心理两种叙事空间。物理空间作为外部感知的客观存在,既是作品中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的场所,又承载着特殊的文学内涵。心理空间是人物内心世界对外部环境的映射,外化于人物唱词,同时也是现实社会环境和作者创作心境的反映。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推移和转换又通过作者干预的直接转换和媒介力量推动的间接转换得以实现,空间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动情节发展、调节叙事节奏、塑造人物形象的文本建构意义。
2023年07期 v.39;No.266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