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和;
<正>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物件为线索,或是一张帕,一条巾,一股钗,一把扇,一柄剑,一朵花,或是随身携带之物,或是贴身心爱之品,或是希世珍奇,或是祖传瑰宝,作为遗产,作为信物,作为馈赠,作为凭证,或是争夺,或是散失,或是寻踪,或是隐匿,借以展开故事情节,这是不乏例证的。传奇的开山之作《古镜记》中的古镜,汤显祖的《紫钗记》中的紫钗,《喻世明言》开卷第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这些物件关合全文(剧)的情节。小说创作借助于物件作小道具,不只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而且借助
1991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易健贤;
<正> 庄述祖谓此曲指顷襄王图周室,然则关汉铙歌何事?前人已斥其舛误。陈沆谓似忧吴楚七国之乱,殆景帝初年吴楚风谣,武、宣之世乐工采入乐府。皆非。按《乐府诗集》之“杂歌谣辞”载《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垒垒。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似与此曲意同。当是离乱社会中,漂流异乡的愁苦征人怀乡思归而不能的歌曲。
1991年03期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清章;
<正> 梦,在中国古代,自原始鸿蒙时代起一直是个神圣而又神秘的课题。梦占、梦兆把梦抬高到理性思辨的地位。在先秦史传及诸子散文中,梦也是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些重梦的灵验如《左传》;有些从生理上探讨,如《墨经》二十四章云:“梦,卧而后为然也”。孔子借梦发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991年03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喜军;
<正> 《离骚》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一句之“反顾”,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哀一是。现略举几家异说如下:王逸《楚辞章句》曰:“……故忽反顾而去。”洪兴祖《楚辞补注》曰:“言虽已回车反顾,而犹未能顿忘此世,故复反顾,而将往观四方绝远之国。”王瑗《楚辞集解》、《楚辞蒙引》曰:“反顾者,回首而视也。”余萧客《文选纪闻》曰:“灵均才为世出,忧在生民……忽忽不忘此念。反顾,犹言转计。”
1991年03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真漫亚;
<正> 文学对于生死的追问始于何时?由于神话和传说都已太久远,没法作出确定的考证。我们只能说,自有文学以来,生与死常常是传统文学的基本主题选择之一,是历来文学开掘不尽的素材宝库,如同“爱”在文学中的地位一样,总是那样激动人心,常写常新。至于文学对于生死的探索已达何种深广程度?不妨质言之,举凡题材、人物、思想、主题抑或是神话、诗、戏剧、小说、散文,都与人生的生死有着不解之缘。文学史上写生死者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仅一部《史记》,在112篇人物传记中,涉及生死、自杀、他杀内容的便达70篇。而庄子式的超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孔子的规避(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1991年03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印堂;
<正> 前言学术研究俗称作学问,过去主要是指文史哲方面的学理探讨与方术研究,诸如经书的注疏,史籍的考辨,哲理的阐发,以及方法技艺方面的讨论等等。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逐渐把学术研究纳入科研的范畴之中。因为科研既可以包括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包括理工农医方面的操作与玄想。所以,目前在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人们常提的是科研成果云云,而很少讲学术研究如何如何。由于本文侧重于谈人文学科方面的治学之道,而不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因此,文内所谈的学术研究即指传统意义上的做学问。至于是否适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笔者难以断言。
1991年03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小江;
<正> 周来祥先生在《美和崇高纵横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中把艺术分为美(侠义)和崇高两种基本的美学形态,认为美艺术是一种和谐、均衡、稳定、有序的形态,属于古典的历史范畴;崇高艺术是一种对立、斗争、动荡、无序的形态,属于近代的历史范畴,而以“反和谐的丑作为追求的理想”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周先生则认为是近代崇高型艺术的“极端发展”,仍属崇高的范畴。
1991年03期 44-4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建民;
<正> 朱自清的散文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漂亮”、“缜密”,这是因为作者善于通过“缜密”的构思和细腻的笔触来拓宽作品的意境。手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往往觉得不是在读“文”,而是在看“画”,而且是在欣赏一幅幅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的中国小写意画。
1991年03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绍伟;
<正>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体式或样式,它是一篇文章体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规范和状貌。为什么要进行文体分类?分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文章的社会作用,有利于指导写作和阅读,有利于语文教学和对文章的研究。那么,怎样进行文体分类呢?必须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原则,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认识。
1991年03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学昀;
<正> 在汉语文学史上,诗歌、戏曲,骈体文,都有相当严格的声律,要求尽可能表现其文章的音乐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么,散体文呢?要不要注意声律,也要求文章的音乐美?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存在的,但实际考查起来,细心的读者和作者,都会发现散文作品要读得上口,听得顺耳,表达出用语言文字不容易表达的微妙感情和复杂思想,这些都牵连到文章的语调、节奏问题,也就是声律问题。可以说,声律是与文章同在的,骈体文是这样,散体文也不能例外,不过在要求上有所不同罢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来一番考查。
1991年03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郦亭山;
<正> 课本编者给“笼盖四野”的“野”注了音:野,念yǎ。给“鬓毛衰”的“衰”注了音:cuī。有些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朋友问,“野”为什么要念yǎ?“衰”为什么要读cuī?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野”和“衰”两个字的注音问题,它牵涉到如何朗诵古诗词的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些讨论。
1991年03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克纯;
<正> 人口教育思想由来已久,但是正式提出人口教育的概念并在学校开设人口教育课程还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1935年,瑞典由于出生率的下降而关心人口教育,瑞典的人口委员会第一个发出了“人口教育”的号召。1937年以来,美国也因类似的原因而表现出了对人口教育的关注。1943年,人口学专家们建议将人口科学引入学校课程之中,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作为利益和压力相结合的产物,学校人口教育课程开
1991年03期 68-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禾瑟;
<正> 我国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教科书在述及RP音型(Received Pronunciation)(注一)时一致认定:英国英语有廿个元音,甘八个辅音,总计四十八个音素。(注二)我们认为上列音素一说不妥,值得探讨。观察下列四类中各句划线部分的语音现象。
1991年03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束必振;
<正> 从1985年开始,中学英语标准化考试就在广东等省区试行推广。到1989年,国家教委正式决定从该年起,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英语科在全国普遍实行标准化考试(简称MET)。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英语考试方法,而且还推动了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英语标准化考试以教育测量学为理论基础,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并兼有少量的主观试题。从命题设计,施测过程、评卷计分直到解释分数,它都具有较为客观的标准。因此,无论在信度、效度或区分度方面,它都比传统的考试可靠有效。这就适应了高等学校对人才素质的考察和技能测量的要求。
1991年03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郜竞存;
<正> 现代俄语中经常遇到两个(偶而为两个以上)相同的词由连字符“—”或“и”、“дa”连接起来,形成固定词组或惯用语,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这种固定词组或惯用语一般称做对词(пapa слоB)。俄语中的这种对词历史悠久、为数众多、语义丰富、用途广泛,是现代俄语固定词组或惯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俄语词汇学习的难点之一,因此对这类对词的结构和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也就成了俄语界注目的课题之一。
1991年03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