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宋明理学和古代书院

    朱汉民;

    <正> 中国思想文化史主要由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等几大学术思潮组成。宋明理学不仅成为宋元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学术思潮,而且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在国家政治、社会秩序、日常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上,学术思潮总是和私学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如先秦诸子学

    1991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为人师表的本质构成及其审美表现

    常爱民;

    <正> 无可置疑,为人师表是指一种源于中而现于外的特定形式,即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内在品格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形式,它要求教育者在各个方面都要“以身立教,率先垂范”,做受教育者的表率和榜样。然而,教育者在为人师表过程中究竟要表现什么呢?表现真与表现善似乎早有定论,但除此之外是否还表现美,如果也表现美,那么,美是怎样表现的,具有什么特征,它与真善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鲜为人论且十分费解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对于全面认识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地实施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的审美教育,以及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1991年02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与权威

    李炳连;

    <正> 一个学校的领导者要实现其领导功能,关键在于他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行为的能力。影响力大的学校领导者对师生员工一呼百应,学校工作井井有条,成效卓著;影响力很小的学校领导者对全校师生员工百呼不应,工作紊乱,成效甚微。虽然他们都有着相同的职务,都扮演着相同的角色,而影响力却不完全一样,或差距甚大,其奥秘在哪里?又怎样扩大其影响力?笔者将对此问题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

    1991年02期 17-2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提高边远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之我见

    蒋国波;

    <正> 所谓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就是能够流利、准确地使用汉语交际,从容自如地用汉语进行描述,说明、批驳、辩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使人听了明白易懂的口语能力。我省边远民族地区中学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他们一旦在不能使用母语交际的情况下,常常束手无策,沉默寡言,表达欲望低弱。使用汉语交谈时,多是生搬课文句子或硬套其母语,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语法错乱,让人听了似懂非懂。我们知道:语言,“它是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不仅同生产活动,而且同人的工作的一切领域(从生产到基础,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中的任何其他活动都有直接联系,……它的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

    1991年02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学生发散思维的测试及分析

    张志能;

    <正> 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发散思维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已有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经验,造成联想、想象,产生新的信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从而对目前的问题发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或者说:在一段时间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叫发散思维(参见章志光《发散思维、辐合思维与创造性活动》)。发散思维活动对于解决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的疑难问题具有特别重要

    1991年02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教书育人词典》中若干问题的商榷

    火燎;

    <正> 由何长凤同志主编、王金秀等同志撰写的《教书育人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已经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正如《词典》前言所说:“全书紧扣教书育人这个主题,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帮助教育战线诸同仁,提高教育理论,增进教育知识……是一次值得称道的尝试。”但是,勿庸讳言,这本《词典》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研究。现就管见所及,撮要胪列于后,以求教于《词典》编撰者、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

    1991年02期 33-3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语的歧义现象

    颜迈;

    <正> 作为语言要素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作为语言记录符号的文字都是有限的,而人类交际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重合和交叉。这些重合和交叉,就构成了同一语言形式的多义现象。有时候,由于受到语境的限制,多义消失了,换句话说,多义变成了单义;有时候,语境没有消除多义,就是说,多义仍然存在,我们就称它为“歧义”。本文着重讨论与汉语的歧义现象有关的问题。

    1991年02期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体态语:一个值得重视的语言学领地

    邵新芬;

    <正> 斯大林认为:“有声语言或词的语言始终是人类社会唯一的能作为人们完善的交际工具的语言。”这一直被国内语言学界视为不可动摇的经典论断,奉为圭臬。语言在语言学研究的领域里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而始终默默无闻地同语言一道在人类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态语(人体语言),往往被排斥在语言学的门槛外,认为它的交际作用微不足道,不能与有声语言相提并论,因而被人们忽略。近年来,国内一些语言学研究者开始重视研究体态语,发现人类交际不能离开体态语,有时体态语的交际作用并不亚于有声语言。对此,本文拟从视觉在交际中的特殊功效、体态语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显著作用等方面谈点浅薄之见。

    1991年02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诗振雅曲 汉鼓发奇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新解之一

    易健贤;

    <正>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中期后一组乐府诗,最早著录于梁·沈约《宋书·乐志》。鼓吹铙歌是汉武帝时在传统礼乐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民歌的新声(北狄乐)合奏而成。因是器乐合奏曲,最先皆有声无辞,后来才被陆续补进歌辞。由于依声填辞,致使18曲中绝大多数篇章难以诵读。沈约谓“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尔。”(《乐府诗集》卷十九引)

    1991年02期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略论苏轼海南诗歌的乐观主义特征

    孟醒仁;

    <正> 苏轼(1037—1101)文学艺术造就都比较高而且全,诗、文、词俱为大家,文称韩柳欧苏,诗称李杜苏黄,词称苏辛,为豪放派独创一派。其思想,以孔孟为基础,兼受老庄释道的影响。豁达乐观,恒少愁苦,为其生平特点。其著作有《易传》、《书传》、《论语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等。后人辑其所作诗文奏牍为《东坡七集》百十卷。今不具论,略评其海南诗歌的乐观主义特征及其主、客观因素。

    1991年02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人·香草·性——试谈屈原《湘夫人》中“性”的暗示

    李坤;

    <正>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诗人。他能写出许多“与日月同辉”的不朽诗章,正是他那复杂的生活遭遇和极高的文学修养的结晶。《湘夫人》是一首缠绵悱恻的爱情诗。诗人用了第一人称的浪漫抒情手法和清新典雅的语言,如痴如醉,如诉如泣地抒发了他对湘夫人这位理想女神的相思爱慕之情。诗中隐含地暗示了诗人“性”的躁动和渴望,对之求之不得而产生了在哀伤、彷徨、依恋、失望中自我安慰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1991年02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时间观念与心理效应的脉动——《离骚》的紧迫感

    胡鸿延;

    <正> 阅读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既能感到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还能感到动荡不已的紧迫感,形成一种运载力量,把读者导向一个伟大人格追求理想的崇高境界。屈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前途,热爱事业,有理想壮志,有满腹学问和韬略的人格精神,注定了要在作品中锋芒毕露,闪灼夺目的光辉色彩。然而,面对当时的处境,屈原又预感理想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操劳将以悲剧的结局告终。因此,这种人格行为总是在与不协调的环境发生冲突,这种光辉总是罩上一层悲剧色彩。在这种环境里,理想不可能实现,而顽强的人格,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又不可能被压杀;因为顽强,它才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又

    1991年02期 69-7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艺术手法的价值功能——《文学写作新技巧》论

    沈嘉泽;

    <正> 二十世纪的文学,已由传统的渊薮中,自觉地撞出一条新路,敢于创新的作家,趋归时代的步伐,面临着五光十色的现代人生活在审美意识、审美力的多项追求,以及不稳定性,比起十八、十九世纪文学创作高峰期,更注重艺术手法、技巧的更新和价值功能。在这样的多元化文学发展的态势下,文学写作技巧,正“新变”而“代雄”。文学理论、写作学、美学研究,正酝酿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新突破。研究者们在理论上,日益表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若非此,便失去理论的总结与指导意义。袁昌文的《文学写作新技巧》(《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一书,约十万来字,正瞄向当代文学的嬗变,归纳

    1991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突出主题的艺术

    易盛学;

    <正> 在构成文章的诸要素中,主题是最关键的部分,人们在写作时常常把它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来考虑。一篇文章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主题起着决定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中,探讨关于突出文章主题的艺术。

    1991年02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逻辑推理

    张永郁;

    <正> 逻辑科学原理告诉我们,推理不是盲目的任意组合,而是由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判断构成;推理也不是先天固有或者人们主观随意创造,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思考对象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因而自古以来就深为论辩家所注意。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极为注重推理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等逻辑思维与推理(《论语》),突出地强调了推理的作用。孟子作为孔子倡导的儒学继承人,由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各派政客说峰迭起,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不得不以“好辩”的姿态出现,往往在交锋中获胜。他在《腾文公下》中明确说道:“予岂好辩哉?不得

    1991年02期 83-8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通假”概念的理论误区及教学处理

    王颖;

    <正> 一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注释中,训诂术语“通”“同”的使用情况十分混乱。试看下列各例:先看“通”的使用情况:“燕”通“宴”高中第一册《苦斋记》:“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教材注:〔燕坐〕闲坐、安坐。“燕”,通“宴”。“蚤”通“早”高中第三册《毛遂自荐》:“使遂蚤得处于囊中,乃脱颖而出,非持其未见而已。”教材注:〔蚤〕通“早”。

    1991年02期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条注释的商榷

    郑启彦;

    <正> 一、短褐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文中有:“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句。课本注:“短褐,粗布袄”,这是不够恰当的。因为“短”字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为“长短”之“短”;“布”也容易被认为是“棉布”之“布”。从结构上看:“短褐”和“锦绣”一样,是两个近义字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指的是衣服的质地。如果将“短”理解为“长短”之“短”,那“短褐”成了偏正词,这就不能与“锦绣”相对了。可见,“短褐”也应该是由两个近义字构成的合成词,“短”捐的也是衣服的质地。

    1991年02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竞技与体育

    黄伟明;

    <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一词在当今大众的生活中也已成为一个相当通俗的名词。然而,现在的体育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属性:如健身、健美、健心,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以及竞赛、娱乐、突破人体机能的极限值等。以至在对体育的参与与其在生活中的表现使我们对体育的本义产生了不少的疑惑: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以至一个人的体育成绩能否以其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胜,得到多少金、银、铜牌、多少名次来衡量?体育的作用是增进健康还是有损于健康?在学校教育中能否免修体育?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试图从竞技与体育的异同着手,作些分析探讨。

    1991年02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校领导管理心理学》序言

    张燮;

    我院袁俊昌副教授的又一部新作《学校领导管理心理学》业已出版。现将全国著名管理心理学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学校管理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张燮先生为该书撰写的《序言》刊登,以飧读者。

    1991年02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