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试论民国初期职业教育思潮与实践

    文黎明;

    <正> 1866年左宗棠奏请创办福建船政学堂,拉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帷幕,到1903年清政府将实业教育列入学制。这样,我国第一次有了职业教育的学校体系。从民国建立到二十年代末期的十多年时间内,全国上下一直呼吁创办职业教育和提倡职业教育,并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和实践运动。这种思潮和实践运动,对我国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走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1990年01期 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公平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

    凌令时;

    <正> 一改革十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可是,近年来,人们在对收入增加感到满意的同时,对收入分配的意见也很大。所谓“分配不公”,成为人们议论最多、最烈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诸多社会问题之一。为什么分配问题会成为改革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呢?这是因为: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引起原有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震荡。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及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改革中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重建。例如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前其生产、流通、分配各环节都由国家计划统制,基

    1990年01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艺术描写的分寸感

    李惠民;

    <正> “没有分寸感就没有艺术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句话,本义固然在于告诫人们不可好高骛远,以免弄巧成拙.但是,本欲画“虎”的,为什么反而类了“犬”呢?从艺术表现的失误来看,不能不说是由于画虎人缺乏分寸感所造成的。艺术的分寸感十分重要。所谓“分寸感”,就是在适当的地方,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把表现对象准确地表达出来,使人感到恰到好处。在文学描写中,有没有分寸感,这是衡量作品有无审美价值、能否感人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也是衡量作家在艺术上是否获得自由、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分寸感,作家才可能处理好审美过程中的各种对立统一的矛盾

    1990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题的扩散与放大——新时期文艺主题观

    赵捷;

    <正> 新时期文艺创作随着观念的嬗变,出现了许多异乎寻常的现象,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作品的主题必须突出、单一、集中、鲜明;必须贯串作品始终;在布局的第一部分就要清楚地交代主题,一切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细节选择、语言运用都要为表现主题而存在,同时也不能离题太远;在题材的选取上,必须有利于主题的深刻与升华:在作品的结局处必须点破主题.这种传统的主题观念,在我国古典文论中论述很多,诸如:“意之患二、曰杂、曰竭。”“主脑既得,则须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有变而不离其宗。”这里的“意”、“主脑”也即主题。多年来,我们的文艺教科书中反复讲述着开门见山,文不离题,再三强调

    1990年01期 17-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评沈在龙的几首获奖诗作

    梁华;

    <正> 沈在龙是近几年来贵州文坛上崛起的青年诗人,作协贵州分会会员.著名作家李宽定和我省著名诗人、诗评家黄邦君等均撰文对他和他的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贵州日报》、《今日文坛》、《贵州当代文学概观》等都有研究他诗作的文章。他的组诗《岩和鹰的传说》1985年问世后,立刻引起了文坛注目。他的叙事诗《女人与狗》于1986年获《广西文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1988年,《哦,部长》和《童心》又双获《湖南文学》举办的“丁玲杯诗歌大赛”优胜奖,紧接着朗诵诗《位置》1989年又在以著名诗人贺敬之担任评委的“全国教师文学创作大赛”中获三等奖。此外在《花溪》、《山花》、《贵州日报》、《青春》、《广西文学》、《诗人》等刊上又读到了他的不少作品。今就诗人的几首获奖诗谈谈自己读后的一点感受。

    1990年01期 20-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音乐教育原理

    邓光华;

    <正> 音乐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应该是在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否则,音乐教育事业势必陷入盲目与被动的局面。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在某些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始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和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复甦较晚,理论基础薄弱,对音乐教育科学领域中的许多重要课题,如音乐教育功能、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目标以及音乐教育原理等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不揣冒昧,试就音乐教育原理这个论题,拟从教育学、心理学与美学的角度、发表一些陋见。

    1990年01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老子美学思想探微三题

    戴林;

    <正> 《老子》一书对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挖掘和整理这份美学遗产不仅对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艺现象有着极大帮助,而且对建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体系也颇有裨益。因此,我不揣浅陋,尝试强说,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道常无名”与“大音希声”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最要妙处在于“无”与“常”。依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一书是老子离衰周至关,迫于关令尹请求不得已而写成。因此《道经》开篇就郑重宣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

    1990年01期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屈赋写作地点与年代考辨

    蒋南华;

    <正>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制的我国最早的文人文学,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焰,难与并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词赋之宗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然于屈赋写作之年代,历代注家则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简述如下:

    1990年01期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诗经》中妇女形象的丰富多样性

    周崇启;

    <正> 《诗经》是中国纯文学的鼻祖。千百年来,人们为分析里面的人物不知花费了多少笔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如诗中的“剥削阶级及其统治者的丑恶形象”“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形象”“富于阳刚之美的男子形象”以及“富于阴柔之美的窈窕淑女形象”等,皆为前贤精辟的论述。本文不想再就前贤早已定论的形象问题加以赘述了,仅拟就《诗经》中的妇女形象本身的丰富多样性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正于大方之人。

    1990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柳宗元《江雪》的审美分析

    李裴;

    <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诗,历来评家几乎都在“峭”字的圈子里作文章。一是艺术画面的峭,比如“得天趣,独由落后五字道尽矣”和“天然的景物,一经凑合,便成一幅极妙的雪景图”等评说,以“天趣”、“极妙”形容之,即是如此。二是诗人秉性的峭,比如“诗作于贬谪永州之后,诗人的傲睨一切的性格也力透于纸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刻画出了诗人清高孤独的品格”,“诗人在空旷冷寂的画面中,刻画了一个迎风斗雪的渔翁形象,艺术地隐括了自己(诗人)

    1990年0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勘破三春应叹息——红楼“三春”与儒道释

    真漫亚;

    <正> (一)儒道释三位一体作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轴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历史上的小说家常常免不了要通过其笔下的人物来表达其对儒道释三教的态度,例如《三国演义》、《水浒》的儒家正统观念,《西游记》的佛道色彩,《金瓶梅》的色空统一等等。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正是表现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仅直接与儒道释直接有关的儒生、道士、和尚、姑子、道婆就有好几十人,宁荣二府、大观园内离了这众多的角色,其戏剧色彩不知要逊色几多。整部小说,从立意构思、开场收尾,线索安排、情节转换,常常不是道士的暗示就是和

    1990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病句分析的几个问题

    颜迈;

    <正> 一什么叫病句学习语言,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是为了把话说明白,把文章写通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和写文章,跟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说话不明白,别人就听不懂,不爱听;文章不通顺,别人就难理解,不爱读。看下边的例子:1.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张珙和崔莺莺相爱,但障碍他们成就婚姻的,正是阀阅门第观念。(《光明日报》1978年9月5日)2.可是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文汇报》发表桑文时,把原稿有关陈毅同志领导“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全部被“四人帮”的屠刀砍掉了。(《光明日报》,

    1990年01期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汉语目的语谓语句浅说

    傅定淼;

    <正>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句子:“给”也可以代替“被”。(张志公《语法学习讲话》,P93)在这里,“给”和“被”的性质都不再是介词,它们表示的是“给”、“被”这两个词本身,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和谓语动词“代替”的宾语,语法功能大致相当于一个名词。这样的词语在元语言学中叫作“目的语”(Object language).元语言学认为:语言从语义角度可以分析为两个级别,用来对

    1990年01期 72-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

    金惠康;

    <正>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在各相关学科的影响和推动之下,外语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外语理论研究的目的都是力图回答这个问题:外语是怎样习得的?我们研究过母语的习得与外语的习得,两者虽然同是人类学习与习得语言的过程,但却存在很大差别,后者的习得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因素,如个人的认知风格,对外语文化的了解和潜移默化的掌握,母语的正反两方面的干扰与迁移,新语言规则的内化形成,对目的语言语行为准则、交际原则的掌握,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目的、态度的作用,心智的因素,学习方法与策略,受教育的程度等,都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由

    1990年01期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学校应特别重视劳动教育课

    张志能;

    <正>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门课负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奢侈浪费为耻辱的观点,以及培养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技能技巧的重任.然而,现今特别是城市学校劳动教育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看到,今天的学生,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对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很不够,劳动观念十分淡薄,谈不上什么劳动习惯,好象劳动与他们毫无关系,甚至认为劳动(主要指脏和粗的劳动)是种低下的可耻的事.这种现象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培养乃至对社会所起的作

    1990年01期 83-8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