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亲的“背影”转过身来——朱自清《背影》的符号意象解读To Reveal Father's "Back"——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c Images in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by Zhu Ziqing
杨正勇
摘要(Abstract):
朱自清的《背影》,已成为中国文学及当代语文教育的经典之本。由它生发的种种信息几乎涉及了中国礼义文化和中西方父子冲突的各类主题。但在文本主旨的深度阐释上,却多从感性的情感层面去探究,从未把"背影"作为一个意象符号进行分析。通过用文学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背影"的能指和所指进行分别,认为"背影"不独是"我"眼中父亲背面形象的永恒定格,而是人间父爱特有的表达方式及天下父亲终其一生疼爱自己儿子的感情浓缩。
关键词(KeyWords): 《背影》;事实阅读;文本阅读;符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正勇
DOI: 10.13391/j.cnki.issn.1674-7798.2013.04.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有人形象地将《背影》的阅读分为三个时代,即1950年以前的"春晖时代"、1951-1977年间的"寒冬时代"、1978年以后的"夏日时代"。春晖时代,它被视为亲子之爱的美文;寒冬时代,它被视为青年心灵的腐蚀剂;夏日时代,它被视为父爱的颂歌、黑暗社会的缩影、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等。与此相对应的,是《背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入选情况:自1930年始,《背影》一度入选北新书局《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1930年)、南京书局《新学制初中国文》(1931年)、开明书店《开明书店初中国文读本》(1932年)、商务印书馆《基本教科书初级中学国文教本》(1932年)及《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1933年)、立达书局《初中国文选本》(1933年)、广益书局《初级中学文选》(1933年)、正中书局《(新课程标准)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1934年)及《初级中学国文》(1935年)、中学生书局《初中当代国文》(1934年)、世界书局《初中新国文》(1936年)、中华书局《新编初中新国文》(1937年)等教材。1952-1978年间,《背影》完全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消失。1982年至今,再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稳定地位,入选华东师大出版社《初中实验课本.语文》(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实验课本.语文》(1981年),北师大出版社《初中实验教材》(19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1981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等。闫苹.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46。另,据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蔡美惠博士统计,台湾地区国民中学1995、1998年部编国文教材都选用了《背影》,2002年翰林、南一、康轩等国中国文民营本也都两版以上重复选用《背影》。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65-271。
- ①对于《背影》解读,或有人说彰显了中国父慈子孝的纲纪之真精神,其深刻的蕴涵远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季羡林.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2003(3)】;或有人说文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父子间的冲突及儿子最终只能向象征权力和权威的父亲妥协的东方式结局【陈民.东方版父子冲突:重读朱自清《背影》[J],名作欣赏,2003(10)】;或有人说《背影》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顺从长辈、恪守孝道和张扬个性之间的选择冲突,是朱自清对焦虑的一种"赋形"【闫苹.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46;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或有人说,《背影》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人的情感模式:追悔与感恩【王玉宝.《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61】;等等。
- ②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托多洛夫非常明白地宣扬他们的宗旨说:"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不在于文学作品本身,他们所探索的是文学作品这种特殊讲述的各种特征。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一部作品都被看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结构的体现,而具体作品只是各种可能的体现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主义这门科学所关心的不再是现实的文学,而是可能的文学。"明确将语言、作品本身看作深层结构的可能生成物之一。转引自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43-44。
- ①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吾中国文化之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在其一篇访问记也说:"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依我多年所悟,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转引自季羡林.读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2003(3)。
- [1]王宝宝.《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61-262.
- [2]乔治布桑.批评意识//郭宏安.批评意识述要[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4.
- [3]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泰戈尔传[M].倪培耕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256.
- [4]朱自清.写作杂谈//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 [5]钱理群.“做”与“不做”之间——读《绿》、《背影》、《春》//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257-260;又,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06-209.
- [6]陈杰.再谈《春》的出处和版本[J].临沂师专学报,1983(2).
- [7]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J].名作欣赏,1992(2).
- [8]梅新林.探寻文学世界的形上意义——论文学人类学的本体指归//叶舒宪.文化与文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9-41.
- [9]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27.
- [10]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9.
- [11]皮尔士.文集(Collected Paper)第二卷[M],哈特维主编,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31,135;诺特.符号学手册[M].布卢明顿:印第安大学出版社,1990,43-44;转引自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2-33.
- [12]王一川.修辞论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1.
- [1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28.
- [14]叶圣陶.跟《人民文学》编辑谈长短篇小说//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9.
- [15]陈民.东方版父子冲突——重读朱自清《背影》[J].名作欣赏,2003(10).
- [16]Roland Barthes,“La mort de I,Auteur”,原刊于Mantéia V,1968,中译文系据英译文转译,英译文见Stephen Heath编译Roland Barthes文集Image-Music-Text,New York,1977,142-148。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505-512.
- [17]朱自清.教育的信仰//朱自清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140-142.
- [18]朱自清.经典常谈.序//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8.
- [19]朱自清.怎样学习国文//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41.
- [20]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朱自清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197.
- [21]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