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与《太和正音谱》——兼论《琼林雅韵》及“南曲韵书”说Harmonious Music Score and Zhu Quan——and on the Theory of Qionglin Elegant Rhythm and Nanquyunshu
王辉斌
摘要(Abstract):
朱权是明代初期一位颇具成就的戏曲作家与戏曲理论家,所著《太和正音谱》一书,是明初戏曲论著中的一部标志性著作。其戏曲理论的成就表现在"纳杂剧入乐府"、"借诗体以论曲"、"重视剧本创作"等多方面。这些成就对于助推明代戏曲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构建明代的戏曲理论体系等,都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朱权的另一部戏曲论著《琼林雅韵》,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但却并非"南曲韵书"之始。
关键词(KeyWords): 朱权;戏曲论著;中原雅音;成就特点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辉斌
DOI: 10.13391/j.cnki.issn.1674-7798.2013.05.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关于高启因“宫词事件”而腰斩的历史真实,可具体参见拙著《唐后乐府诗史》第六章第一节,第279—283页,该书由黄山书社2010年出版。
- ②关于杨维桢于洪武三年奉诏进京修纂礼乐之书,以及乾隆“御批”称其为“贰臣”等史况,可具体参见拙著《唐后乐府诗史》第五章第一节,第220—225页。
- ①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可知,在朱权《太和正音谱》之前,乃有无名氏《录鬼簿续编》一书,但此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至今仍不清楚,或有认为是贾仲明所“续编”者,亦无确证。而以书中内容言,似其成书当在《太和正音谱》之后,而非其前,所以,本文乃将《太和正音谱》称为“明清戏曲论著史上的第一书”。又,关于《太和正音谱》的成书年代,旧说为洪武三十一年,姚品文《<太和正音谱>写作年代及其“影写洪武刻本”问题》(载《文学遗产》1994年4期)一文,认为当成书于永乐五年(公元1048年)前后之南昌,本文从其说。
- ①关于《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所录载之“元一百八十七人”,姚品文《太和正音谱评笺》认为其中“有重者八人”,其实际上为“一百七十九人”,但却并未举出具体材料以证其确属“重者”,故本文此处对其所录“乐府”作家的统计,仍以旧说为准,即203人。特此说明。
- ②在夏庭芝《青楼集》之前的元人著作中,芝庵《唱论》中虽然有“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之载,但这并非“杂剧题材论”之属,故本文不将其列入讨论的范围。
- ①关于顿仁与北曲以及《琼林雅韵》的关系,另可参见拙作《论何良俊的戏曲理论——以其<曲论>为研究的中心》一文,载《阅江学刊》2013年3期。
- [1]王骥德.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四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9.
- [2]朱权.太和正音谱(原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三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
- [3]杨维桢.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首)//杨维桢诗集(铁崖乐府补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404-408.
- [4]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三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
- [5]杨维桢.沈氏今乐府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M].四部丛刊本.
-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十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9.
- [7]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三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2-40.
- [8]芝庵.唱论//(杨朝英)阳春白雪(卷一)[M].万有文库本.
- [9]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一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1.
- [10]刘艺熙.艺概(卷四,词曲概)//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九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17.
- [11]朱权.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三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25.
- [12]夏庭芝.青楼集志//青楼集(青楼集提要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二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 [13]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第三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3.
- [14]永瑢.四库全书部目(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5:1836.
- [15]朱权.琼林雅韵(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