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文学研究

  • 论《桃花扇》中柳敬亭、苏昆生的功能性作用

    冯欣桐;史继东;

    柳敬亭与苏昆生作为《桃花扇》中的功能性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文本结构中,柳敬亭与苏昆生"天然对待"的出、下场安排使剧作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在叙事结构上,这二人作为"纽带人物",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情缘及南明兴亡的见证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联系了南明朝廷与边镇武将两大阵营。此外,作为南明兴亡的见证人,柳敬亭与苏昆生在《余韵》一出中以"代言人物"身份出场,总结了南明覆灭的原因,并吊唁了南明的覆亡,将抒情结构推向高峰。

    2020年07期 v.36;No.23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建安士风考索:从浮华到务实——以孔融、陈琳为例

    马东旭;

    汉末兴起的浮华士风,宕及建安而生新变。以孔融为代表的少数士人继轨浮华士风,而以陈琳为代表的多数士人则开启了务实新风。这一变化是统治者政策、士族内部斗争和时代变革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建安士风的这一转向,既当重视其再造天下的现实功用,亦不宜忽略其促使士人结构变化、思想真空期出现、文学气骨的衰退等多元影响。对建安年间的士风转向作考索,有助于深入理解汉魏之际的士风转捩与文学嬗变。

    2020年07期 v.36;No.233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论方以智对“一以贯之”思想的诠释

    凌绅燊;

    孔子提出"一以贯之"思想后,历代各家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以智不拘一格,以折衷其间之原则,从"生生"出发并依据"物有所本""圣门之几本一,而本不执一,其圆如珠""名之为言真"诸路径就"一以贯之"进行阐发,在"本真"诠释与构建中证成"生生"模式,显示"一以贯之"思想的普遍性与灵活性,进而将其归诸于"仁"并以此来阐发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2020年07期 v.36;No.233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思政研究

  • 我国高校“金课”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高芬;何香霖;郭嫚嫚;

    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 2018—2020年发表的国内基于"金课"的高校教学类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年发文量、关键词、研究内容和研究存在不足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可视化统计分析,分别讨论了"金课"理论方面的概念界定与特征描述、教学设计、课程评估体系以及实践方面的整体运用框架构建、具体学科应用框架的构建和学科应用框架的填充等。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试图为未来的"金课"研究提供建议和思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金课"模式。

    2020年07期 v.36;No.23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选择

    徐青;朱素阳;

    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育人价值。针对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和一些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高校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价值自觉,切实改变淡化、削弱劳动教育的状况,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优化劳动教育路径选择,努力谋求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2020年07期 v.36;No.233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生活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研究

    杨建云;

    鉴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思政课"金课"建设应有其基本特征。从生活化的角度对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语言、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转向,使高校有效建设思政课"金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0年07期 v.36;No.233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旅游

  • 旅游、经济与人口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为例

    戈冬梅;陈群利;赖志柱;

    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为例,采用2008—2018年旅游-经济-人口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有序加权平均算子方法计算三个系统历年的综合得分,构建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对百里杜鹃管理区旅游-经济-人口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和人口的综合得分均保持平稳的上升态势,旅游的综合得分呈现波动上升变化;三系统的耦合均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其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中级协调向良好协调演变;发展类型由初始的经济滞后型转变为旅游滞后型,到2018年达到基本一致的状态。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020年07期 v.36;No.233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黔灵教育

  • 《少年的你》:教育的偏失与重建

    瓦韵青;

    电影《少年的你》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语境中构建起叙事结构,将校园霸凌纳入探讨视野,引发观众对灌输式教育、分数崇拜、利己主义等偏离教育本质系列问题的思考,旨在揭示:分数不等于智慧,应试能力不等于爱的能力,而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发展的良性动力。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成长,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当德育为先,而"爱"不仅是个人的美德,也是社会联系的纽带,学校应当树立以"爱"为核心的教育生态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共同构建。

    2020年07期 v.36;No.233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我国STEAM教育的性别差异探析:从“因性施教”到“敏感教育”

    罗萍萍;刘伟民;

    目前,女性的教育权似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护,但相关学科的发展仍显得"因性而异"。以典型的男女性非共有兴趣为基础,对相关学科调整而迎合男女孩兴趣的教学成效低。"因性施教"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性别认同的刻板印象。新时代我国STEAM教育在STEM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问题。为了减少科学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应尊重"敏感的两性差异",明确其受内外部因素影响,探析我国新型的性别教育公平发展模式。

    2020年07期 v.36;No.233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非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实证分析——以广东省7所民办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刘岗林;

    基于D9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探索非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动机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发现二语学习体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大,而理想二语自我与英语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理想二语自我应该受到关注,同时二语学习体验也应受到重视;成功的二语学习体验有助于增强二语学习者的自信和学习动力,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2020年07期 v.36;No.233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蔡昆;

    高职在线开放课程是课程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不可回避的课程类型。然而,就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课程存在思政元素偏弱、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课程开发团队能力欠缺以及在线支持服务能力不够等问题。通过对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未来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持开放的理念,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强化课程的思政元素,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紧扣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同时构建具有实践特性的课程团队,多方协同保障课程运行。

    2020年07期 v.36;No.233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班级心理环境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谢其利;

    为了探讨班级心理环境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我的班级》问卷、儿童孤独量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和问题行为问卷对1732名留守儿童和123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但是留守儿童能感知到的班级心理环境不理想。最后分析得出,班级心理环境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提升留守儿童的班级心理环境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2020年07期 v.36;No.23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