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再论实践——对一种实践定义的补证

    林恒森;

    <正> 笔者曾在《论实践》(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一文中,说明实践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主体和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现实化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过渡的双向桥梁。以后,见到了王永昌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和1992年第2期上刊出的《论实践的本质》(以下简称《本质》)和《论实践对象化的基本内容和过程》(以下简称《过程》)两文,同时,也看了作者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的论实践问题的几篇文章。各篇

    1992年04期 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庄子》哲学的生命观

    罗仲祥;

    <正> 关子《庄子》哲学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庄子》哲学非常关注的生命现象出发,讨论与生命密切关联的几个问题,试图对《庄子》哲学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1992年04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荀子对儒法教育思想融合的贡献

    谭佛佑;

    <正> 先秦,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各派势力在教育思想上也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儒法两大派的表现尤为突出,甚至达到“敌对”的地步。儒家强调突出德教以成人,培养士君子以别小人,故重仁政、礼治,孔、孟的

    1992年04期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贫困山区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李兴国;

    <正>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省,农村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经济发展迟缓,地方财力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教育的落后又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92年04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同家长们谈青少年青春期的家庭教育与指导

    楚江;

    <正>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感情最丰富、精力最充沛、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幻想和追求的黄金时间,是孩子个体生长发育的迷人期、成熟期和质的飞跃期,也是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突变期和“危险期”。青春期的孩子不仅在生理上迅速接近成人,而且在心理意识上也迅速向成人过渡,是他们人生旅途中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积极发展的过渡时期。

    1992年04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简论《离骚》的创作过程

    江立中;

    <正> 屈原的作品,《离骚》创作的时间最晚。《离骚》是诗人投江前回首平生,以《九章》为基础,总汇其它全部诗作而重新创作的惊世之作。

    1992年04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莎”、“诗”、“骚”关系浅见

    麻勇斌;

    <正> 一、对象简释 A、“莎”就是湘西方言苗族民歌,苗文记为Sead,音[Sa~(55)],严格地讲,“莎”只是苗族诗歌的一种形式,但,是一种极重要的代表着苗族诗歌的形式。在结构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1992年04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唐宋词与音乐的一般关系

    丁宇礼;

    <正> 唐宋时代的“曲子词”即后世简称的词,是音乐与文学的结晶。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唐宋人根据一定的词乐曲谱“依声填词”,这是唐宋时代的事实,许多论述亦证明这,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

    1992年04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诗词新话两题

    孟醒仁;孟凡经;

    <正> 古有“诗教”之说,诗话亦为教育内容之一。历来著述家,虽不乏精美之论,可是各自为政,或抑扬过当,或说其一而遗其二,甚或杂乱无章。初学者每执一端,难以贯通,易生流弊。今不揣浅陋,运用唯物辩证之法,以补偏救弊,给学者以比较通融、可以自我实践的议论,今略说一二。

    1992年04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中学古典词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刘海峰;

    <正>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于“审美”(欣赏美)或“美感”(感受美)。由于美是人所特具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

    1992年04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意义建构中的言语块模式

    邵新芬;

    <正> 人的任何言语交际活动都是一种意义的交流。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产物,它体现着人与对象和自我的种种复杂的文化、历史、心理实践的关系。没有意义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世界的意义则是通过以语言为主本的各种符号系统被发现、理解、标识和传递。正为此,语言符号成为人与世界联系的最重要的媒介。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符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为唯一的认识和交流意义的手段,语言符号系统内部的语义在人的交际实践中,

    1992年04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赫德森《社会语言学》简介

    王启龙;

    <正> 1、一般认为,在德·索绪尔之前,尤其是19世纪历史比较语法之前的语言研究属语文学范畴;因为当时的语言研究是为其他学科,尤其是文学、史学、哲学等服务的,语言学本身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德·索绪尔的主要贡献就是继19世纪历史比较语法之后进一步确立了语言学这门学科独立的地位,他明确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他更为明晰地区分或阐发了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组合和聚合等关系。他的理论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为以

    1992年04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感与比喻

    谢文权;

    <正> 就通感的称名而言,可谓众口不一,或通感、通觉、移觉,或特殊比喻、转喻。仅此可见,通感与比喻有较大的相以之处,甚至相互裹绞,难以辨识。近十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参对通感闪烁其辞,欲言又止,足可说明这种现象。

    1992年04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历年英语MET考试来谈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束必振;

    <正> 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历年英语MET考试的考查重点。在英语MET考试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表现为“综合解题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英语临场考试中把千变万化的问题迅速纳入头脑中,并进而根据自己在中学阶段所学习和掌握的英语知识对这些问题逐个地进行全面分析和通过听

    1992年04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语的歧义现象

    马沈龙;

    <正> 英语歧义是指某一词、短语或者句子的意思模棱两可,有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现象使读者(或听者)感到茫然,不知作者(或说话者)所指为何物。比如下面三例。His writingis clear,既可理解为“他的字写得清晰可辨”(handwriting, legible),又可理解为“他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style, logical)。a fish story在He told me a fish stroy中有两层意思:1.吹牛(an unbelievable story),2.关于鱼的故事(a story of/aboutfish)。They miss her也有两种意思:一是“他们想念她。”二是“他们没有见到她。”

    1992年04期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怎样组织和辅导班集体诗朗诵

    姚鸿松;

    <正> 我们在教育实习班主任工作中,亲自参与了中学生班集体诗歌朗诵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现就此谈一点体会。朗诵,作为一门芝术,不是简单地将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大声诵读出来了事。而是把有声有色的语言用优美的音质、恰当的音量、富于情感的语调诵读出来,使之插上翅膀,飞向听众心目中、扑向人们的灵魂深处的一种表演艺术。成功的诗歌朗诵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激情。使人听了以后不仅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1992年04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